最近,有一些朋友向我提出家校溝通的困惑。大多數朋友比較“怕”見老師,“怕”與老師溝通;有的家長不知道該如何與老師溝通;孩子成績好的家長認為,盡量別去打擾老師或是沒必要去找老師溝通。 尤其是“教育懲戒新規”3月1日起實施,不少家長更是內心如“五味雜陳”,談“家校溝通”即色變。 家校溝通并不是簡單地從家長會上老師那里領到了“圣旨”和“評判“之后,把這些任務再一次地轉交給孩子。 在我們陽光家長學院的平臺上,家長問答的問題聚焦在“學習“這個話題上;身邊也有為數不少的家長朋友提出對于孩子的成長和發展,更多的關注點也是在學習成績上。 的確,許多家長比較關注孩子文化課成績和提分策略,尤其是孩子還處于小學階段,或者是孩子問題處于隱蔽階段的家長們,還沉浸在“孩子只有學習好,才是真的好”的價值觀里,并不關注、也不知道孩子為什么能學好或學不好。 僅僅是因為孩子聽話,所以成績就好?僅僅提供給孩子提分策略,就能提高成績?為什么有的孩子是潛力股,會后勁兒足,有的孩子卻越學越吃力? 還有的家長會問到“孩子怎樣能夠學好英語?”、“如何讓孩子愛上閱讀?”、“孩子不愛學數學怎么辦?”、“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怎么辦?” 當我看到這些問題的時候,我更關注的是:家長有沒有跟孩子的老師進行過有效的溝通?孩子在課堂上到底是怎樣的一種狀態?他為什么不喜歡學英語或語文?數學學不會是在哪一個坎兒上出了問題?或是在幾年級的哪一個階段出了問題的? 由此可見,我們很多家長和學校之間進行了一個長期而無效的溝通。 所謂的家校共育,不僅是指參加一次又一次的家長會,或者參與學校的開放日等校級或班級活動,或是學校單方面的告知家長、展示學校的風貌、跟家長溝通孩子有什么問題,更多的是家長要自己能夠發現孩子的問題,意識到孩子的問題,遇到一些教育困惑,能夠主動多與校方溝通,尤其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師,進行詳細而具體的溝通,獲得支持和合作。 家校溝通,家長首先應該關注的是孩子的綜合素養、學習習慣和行為養成等各方面的發展情況; 其次,根據情況,與老師進行一個友好的、細致的溝通。雙方客觀交流,諸如孩子在校和在家各是怎樣的表現?近期發生了哪些家校之間需要互通的一些事情、問題或是意外?家長在家需要配合的和應該做到的有哪些? 解決了行為層面的問題之后,再針對學業的問題,找對能夠轉變孩子的突破點,共同商討出能夠提高孩子成績的學習的方法和提分的策略,這樣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才是更有意義的。 如何實現有效的家校溝通? 一、收集和整理要溝通的問題 (一) 問題的收集 #準備一個小本子,隨時記下來# 1、 老師反映的問題 2、 孩子反饋的問題 3、 自己發現的問題 4、 他人反饋的問題 (二)問題的規整和準備 1、給問題歸類(可以按照行為類、學習類、個人困惑類、需求類) 2、梳理溝通的目的 3、統籌需溝通的老師 4、父母中善于溝通的一方去溝通 二、規劃好溝通的時間 #準備好孩子班級課程表、教師通訊錄# 1、要提前與老師做好溝通,預約雙方都合適的時間 2、緊急問題,要盡可能避開老師休息和上課時間 3、預設與每位老師溝通的總時長 三、向孩子正面反饋溝通結果 老師反饋問題和解決方案要過濾 小學中低段的孩子,父母要善于“編故事”,變溝通信息中的“負面”為“正面”引導。 小學高端和初中的孩子,父母要客觀分析溝通信息,提取要點,先鼓勵,后說問題及解決方案。 高中階段的孩子,父母要做減法,只提溝通中一個要點問題,向孩子表達老師對TA的關注而非批評(即使老師當你的面批評了孩子,你也要學會轉化和理解為老師很關注孩子;這樣,孩子會在潛意識里認為你和老師是接納TA的,TA是有價值的,有利于激勵TA),實事求是地說出孩子的問題及解決方案。 四、溝通的頻次 根據孩子的發展需求來確定每學年的溝通頻次,隨時需要、隨時溝通。 五、主動還是被動 1、被動溝通方式 家長會、家長開放日、學?;虬嗉壔顒?、家訪、班級微信群信息分享 2、主動溝通方式 電話、留言、走訪、書信 隨時發現問題,及時溝通 六、溝通原則 1、先與孩子問題直接關聯的老師溝通。 2、忌:越級溝通;難以解決、需向上級領導反映的問題,也需要和老師先溝通。 3、多與班主任溝通。 4、不僅關注學業發展,要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。 5、溝通以達通,要溝通徹底,在內容、思想和情感方面都要通達,既要解決問題,還能增加雙方感情,為下一次溝通做好鋪墊。 我做班主任的十幾年里,記憶中最充實的一項工作就是:每周我都要抽出一定的時間,至少對兩個孩子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家訪。家訪的這條路上給我最大的感悟是:要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,要想對學生們一生負責任,真正地走到孩子們的心里,真正把教育這件事做好,那么就要做足、做深和做扎實“家訪”這件事的。那十幾年里,我也因此收獲了格外多的思考和快樂。 如今我在思考: 有多少家長能夠扎扎實實為自己的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進行校訪?家長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上學,在擇校之前到校園里去看看環境,了解一下學校的師資和教學辦學特色,而是入校后,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,在TA成長的過程中,家長盡可能抽出更多的時間能夠一次次走進校園,跟學校、跟老師、跟孩子及孩子的同學進行一次次的接觸、了解、溝通、尋求讓孩子成長為最好自己的方法和路徑。 因此,我始終相信,教育絕對不是單方面的付出,真正有效的家校的溝通,是我們為了孩子,家校之間形成教育合伙人的共識。 最好的教育,不是當你發現了孩子問題之后,你能夠游刃有余地用你已有的智慧和方法以及技巧去解決這個問題,而是能夠在孩子所有問題發生之前做好預防工作。 我們作為家長,一生都盡可能用智慧和從容去陪伴孩子,讓孩子也因你的善于溝通而變得智慧和從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