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今,運動對孩子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,趁著暑假不少家長也會給孩子報游泳、籃球、羽毛球、網球等運動項目,一來可以緩解學習上的壓力,填補運動不足,二來可以塑造積極性格,并且能夠幫助孩子養成堅持的習慣,保持更好的狀態迎接學習。
由于時間沖突使得家長無法時刻陪在孩子身邊,或者因為孩子學習壓力大,導致沒有太多時間進行自主的體育鍛煉,漸漸地家長和孩子可能會產生這樣一些做法和想法,例如:
優先考慮學習,運動可以往后挪
日常的運動鍛煉對學習沒有太多幫助
其實人運動時所激活的腦部區域,在很大程度上和認知活動的大腦區域是重合的,愛運動的孩子,認知能力通常也不會差噢!
誤區一
體育“硬不硬”無所謂,
但學習一定要過硬?
我們經常會用這么一句話來形容體育生,那就是“頭腦簡單,四肢發達”,這句話不僅錯誤,而且容易產生誤導。
NO~NO~NO~
其實經常參加鍛煉的孩子,在智力和反應方面要高于未參加運動的同齡人,為什么呢?
運動中可以促使大腦的供氧能力,以維持頭腦的高速運轉,從而進行復雜的腦區域活動。哈佛大學的“腦計劃”研究中心發現,在兒童成長過程中,運動可以明顯增加大腦神經纖維、樹突、突觸的數量,促進大腦的發育。
案例
一位正在準備高考的考生小凡,每天由于不斷的刷題把自己搞得暈頭轉向,解題出現困難時就容易出現緊張、焦慮情緒,甚至失眠的的情況,于是他開始嘗試了“自我放松療法”。當自己感覺到頭昏腦漲或者解題沒有思路時,就去操場或者開放的場所慢跑15分鐘,回來休息后頭腦立馬清醒,原沒有解題思路的題目也重新找到了新方法,記憶力、專注力也變得更強了。
誤區二
運動和學習哪個優先?
家長:學習!
NO~NO~NO~
這也是大部分家長認為孩子學習比運動重要的理由,其實我們可以通過一句話來概括:“學習固然重要,但運動是基礎?!?/strong>
案例
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學實行“零時”體育計劃,在還未正式上課前,讓學生早7點到校,跑步、拉伸,要運動到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%,才開始上課。一開始家長極力反對,孩子本來就不愿早起,然后又去操場跑步,進教室還能好好學習嗎?
結果發現:學生不僅不累反而更清醒了,上課的氣氛比以前好,記憶力、專注力增強。為什么會這樣?
這是由于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、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,這三種神經傳導都和學習緊密相關。其中多巴胺是產生興奮感的因子,血清素跟我們的情緒和記憶有直接關系,而正腎上腺素跟注意力有直接關系。所以學生心情愉悅、上課專注力高、氣氛好、學得快、更有自信心...等,這些與運動有著直接的聯系。
同時,運動也是孩子壞情緒的有效宣泄渠道。
誤區三
將來又不去參加比賽,
有必要多運動么?
NO~NO~NO~
當下家長對孩子的體育重視程度并沒有高于學習,更有家長認為課外運動只是一項放松的娛樂項目,只要保證學生基礎的身體健康即可。其實這種思想觀念是非常錯誤的,朋友的孩子寫了一封很長的投訴信,向我訴說初中三年級的痛苦。最令他不能容忍的就是他們學校挪用體育課的時間來學習,孩子的媽媽不肯讓他放學后留在學校打籃球,要他節省點體力回來繼續看書。父母正在剝奪了他唯一的樂趣。
我們發現,很多父母都有這種思想,以為運動時浪費時間和精力,又不是代表國家參加奧運會,即便參加體育項目也不會有太大的成就,于是對孩子的需求轉移到“好好念書”上。
近期,我們也做了一個相關的實驗研究,抽取500名學生運動和學業成績,發現每天上一個小時體育課的孩子在考試成績上會更好。這其實可以證明運動跟情緒有關,運動不僅可以讓人亢奮,也會阻止負面情緒的出現。
就比如打籃球,它同時需要眼睛、手、腳、身體核心等的決策。當球拿到手上時,大腦會自動分析以及根據場景作出決策,到底是投籃?還是傳球,并且需要在非??斓臅r間內作出決定,否則你到手的球也許會落入其他人手中。所以鼓勵孩子運動其實是促進他大腦功能的整合,對他的應變能力有很大幫助。